2528 轻松反推
推荐阅读:我的帝国无双、明天下、唐枭、乘龙佳婿、长宁帝军、医妃惊世、盛唐风华、银狐、武炼巅峰、唐砖
绿色中文网 www.04zw.com,最快更新重生南非当警察最新章节!
战争之神进化到坦克大决战时代,依然是主宰战场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。
南部非洲炮兵历史悠久,上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发挥了重要作用,两次世界大战期间,南部非洲步兵和装甲兵都曾大量裁撤,炮兵一直维持着相对较大的规模。
和上一次世界大战相比,南部非洲炮兵又有了长足进步,自行火炮的比例大大增加,火箭炮的列装,使炮兵的打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,传统意义上,在南部非洲,只要能用炮弹解决的问题,绝不用人命填充。
和南部非洲远征军相比,德军的火力打击能力下降严重,39年的德军,炮兵实力还是很强大的,在经过五年的血战之后,德军新组建的步兵师,甚至连炮兵团这个编制都已经取消,只剩下单纯的步兵。
凯塞林的手下并不算精锐,虽然全部是由德国人组成,不过却是在残阵基础上,加上没经过严格训练的老弱病残,匆忙组成的。
这些部队的战斗力也就可想而知。
军队内部有一个说法,叫老兵怕枪,新兵怕炮。
原因是老兵都知道,有经验的重机枪手,可以对步兵进行压制,或者是精确点杀,步兵在面对重机枪的时候,几乎没有反抗能力。
新兵对重机枪的威胁了解不够,反倒是火炮的威力更有威慑性,很多新兵在面对炮击的时候缺乏经验,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,伤亡自然也就直线上升。
向雷马根进攻的德军,大部分都是新兵。
远征军的炮击才刚刚开始,德军的进攻就陷入混乱,在失去坦克的保护后,德军完全无法组织有效进攻,草草收场。
远征军不仅装备数量众多的重炮,迫击炮和反坦克炮的数量同样很多,连高射机枪在面对进攻的时候都可以将枪口放平,当做重机枪使用,德军在面对经过十余天精心构筑,武装到牙齿的远征军阵地,根本无从下手。
所以齐宁就很惊讶,他根本没有得到开枪的机会,进攻的德军士兵甚至都没有进入齐宁的射程。
南部非洲远征军的火力搭配是很合理的,远距离有火炮,中距离有各种轻重机枪,轻装步兵也就只有在德军进入300米射程后,才有开枪的机会。
300米只是个大概数字,在这距离上,除非射击技术极其优秀的精确射手,才有机会精准命中,其他人就不用浪费子弹了,基本没什么作用。
齐宁的射击技术也不错,可是在300米的距离上把握也不大,突击步枪在200米之内效率比较高,300米的距离上,只有枪榴弹才能发挥作用。
远征军的枪榴弹也挺多,大部分是配发“超级左轮”的专业榴弹手,轻装步兵的步枪上,很少加挂榴弹发射器,这玩意儿在城市战中比较有用,野战用处不大。
“这就完了?”同样没得到机会的卡吉尔也失望,他也没想到德军居然一触即溃,没有丝毫韧性。
“要不然你还想怎么样呢——等德军冲上来,和他们大战三百回合?”齐宁收拾东西,准备回掩体。
正常情况下,德军在进攻失利后,接下来会对远征军阵地进行饱和炮击,然后再发起第二次进攻。
战争就是这样,其实很枯燥的,炮击之后是地面进攻,直到某一方撑不住为止。
防守方当然也不是一味被动挨打,十几天的时间,足够远征军布置完善的防御阵地。
一战期间的堑壕战,远征军就以出色的土木工程,最大程度减少伤亡。
经过二十多年的反复完善,南部非洲军队在土木工程这方面大幅进步,阵地不说固若金汤,该有的肯定有,防炮洞和散兵坑通过交通壕联系起来,轻重机枪火力点合理搭配,反坦克炮和协助防守的装甲车、坦克,战位也都经过特殊加固,德军想要攻破远征军的阵地,不付出巨大代价,很难如愿。
德国人确实机械古板,和齐宁想象中一样,炮击很快就开始。
这时候齐宁和卡吉尔,以及其他战友都已经躲进坚固的防炮洞内,等待炮击结束。
防炮洞是经过特别加固的,使用工程机械在地上挖一个十几米深的深坑,使用原木或者是钢架结构加固,上面覆盖厚达十米的土层,203毫米炮弹直接命中也安然无恙。
德军的炮击也没有持续太长时间,南部非洲炮兵很快就计算出德军炮兵所在的位置,然后进行反制。
战斗轰炸机也蜂拥而至,这么近的距离上,战略轰炸机派不上用场,“猎豹”反倒能最大程度发挥威力,德国人很鸡贼的把炮兵阵地布置在树林里,轰炸的效果并不好。
不过紧接着,蜂拥而至的“猎豹”就换了燃烧弹。
跟高爆弹相比,燃烧弹在特殊环境中效果显着,水火无情嘛,一堆燃烧弹扔下去,密林中的德军炮兵,根本来不及转移,统统付之一炬。
这里描述的很简略,百十个字一笔带过,实际上从炮击到反制,整个过程持续两个多小时,整个过程中德军又发起了第二次进攻。
跟第一次试探性进攻相比,德国人的第二次进攻总算有了改进。
这里要说一下雷马根镇周边的地形。
跟水网密布的荷兰差不多,雷马根镇位于来茵河畔,河道自然也是很发达的,整个雷马根镇,周围一共有三条河,虽然都不是什么大河,不过对德军的进攻也能形成有效制约,毕竟河道对于装甲部队来说,就是天然的反坦克战壕。
依靠这些河道,远征军的防守自然也就可以进行针对性布置,毕竟可供德军坦克通过的区域并不多,只要在重点区域布置足够数量的反坦克炮,就足以应对大多数情况下的进攻。
德国人还是很聪明的,在经过上一次的失败后,这一次很聪明的避开重点布防区域,使用炸药将河道炸平,沿河道发起进攻。
齐宁总算得到了开火的机会。
呯呯——呯呯呯——
齐宁打空了弹匣,换弹匣的时候来到预备射击位置,继续向进攻的德军开火。
凯塞林也知道情况紧急,随着时间推移,渡河的远征军数量会越来越多,收复雷马根的难度会越来越大。
所以德军一上来就全力以赴,几乎不计伤亡,全力进攻。
双方的阵地相距不远,德军在付出无数代价之后,总算将阵地推进到距离防线大约100米的地方。
这里也是极限了,距离再近一些,远征军的手榴弹就可以直接扔进德军阵地内,德国人现在连手榴弹都得省着用,冲锋枪的数量也不多。
说起冲锋枪,德军在1938年开始装备部队的MP38,绝对是个中翘楚。
MP38是德军为满足装甲部队和伞兵部队的需要,于1938年生产的,同年列装部队,因此得名。
跟俄罗斯的勃勃沙相比,MP38火力延续性略显不足,性能却更可靠,只是限于德军的后勤能力,MP38的数量略显不足,只生产了大约一百万支。
勃勃沙41年才开始装备俄罗斯军队,到现在已经生产出了400万支。
南部非洲的突击步枪,到目前为止更是生产了500万支以上,广泛装备各个战场的盟军部队,反响良好。
“装甲部队准备出击,做好战斗准备——”战壕里响起军官的命令和哨子声,步话机虽然已经广泛装备部队,哨子的生命力依然顽强。
齐宁换上一个新弹匣,随着军哨抽出刺刀,想了想又把刺刀塞回刀鞘,多半用不上。
德军的进攻步兵,不可能携带大量反坦克武器,所以要反攻,坦克肯定是最有效的武器,不用怀疑。
远征军的坦克数量众多,“狮”式和“虎”式是最先进的,“豹”式也并没有淘汰,在面对德国四号甚至五号坦克的时候,“豹”式也不并算落后。
齐宁运气不错,跟上了一辆“狮”式坦克,周围十几名远征军官兵,齐宁的军衔居然最高,于是就成为这个临时小分队的指挥官。
开战以来就被严格限制的“狮”式坦克如同勐虎出笼,向德军所在的战壕以无可匹敌的姿态碾压过去。
“狮”式在野外的最快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30公里,齐宁不得不提醒坦克手控制速度,才能勉强跟上。
百十米的距离,一脚油门都不用,感觉发动机都没热,“狮”式就已经冲进德军阵地。
“狮”式除了一门88毫米坦克炮之外,还装备了两挺12.7毫米机枪,其中一挺是同轴机枪,一挺是坦克顶部的高平两用机枪。
冲锋的时候,车长自然是不会冒着风险使用坦克顶部的机枪,同轴机枪大发雌威,一梭子扫过去几乎可以清理一条战壕,很多德军无路可逃,干脆扔掉步枪,跪在地上举手投降。
齐宁有底线,不会对已经投降的德军士兵开枪。
一直在齐宁身旁的卡吉尔杀红了眼,连续三枪将一名投降的德军士兵击倒,齐宁嘴角动了动,还是没说话。
被枪打死算是幸运的了。
不远处一辆“豹”式改装的喷火坦克,一条火焰,直接将数十名德军全部点燃,几十名远征军官兵端着枪围观,没有人开枪,更不会救火,就这么眼睁睁看着人在火海中挣扎哀嚎,直到一动不动,变成焦尸。
既然从军,就要有战死的觉悟。
从远征军开始反攻到德军崩溃,整个过程最多五分钟,感觉坦克手们还没有尽兴呢,战斗就已经结束。
某辆“虎”式坦克的坦克手,估计是杀红了眼,越过德军战壕,向正在溃败的德军衔尾追击。
伴随坦克进攻的步兵肯定要跟上,有些德军并没有丧失反抗能力,居然举枪向“虎”式坦克射击。
齐宁半跪在地上,精准点射,突击步枪的优点,这时候被发挥的淋漓尽致,30发子弹最少干掉了十个人,几乎没有射空。
只要没有停止进攻的命令,那就继续进攻。
出乎远征军官兵的意料之外,德军似乎根本没有预料到,远征军的反击,居然来的如此之快,所以出发点的德军毫无准备,在面对远征军坦克进攻的时候,严重缺乏有效应对手段,唯一能做的,似乎只剩下溃逃,以及投降。
齐宁跟着“狮”式坦克冲进德军营地,看着一片片跪地投降的德军,情绪略复杂。
2月底3月初的天气,虽然已经是春季,天气还是有点凉,尤其一早一晚,棉衣还是要穿的。
这些德军似乎没有足够的棉衣,很多人甚至把雨衣当外套在穿,有些德军甚至连钢盔都没有,戴的还是夏季常见的单帽。
明显能看得出,德军的素质也大不如前,很多德军士兵身体单薄,面容消瘦,给人感觉似乎是营养不良。
这也正常。
虽然德军在39、40年横扫欧洲,那已经是五年前的事了,从那之后盟军开始对德国进行严格封锁,这几年欧洲都在打仗,没人有心思种地养牛,德国从42年开始,已经实行严格的物资管制,粮食短缺很正常。
南部非洲从来没有粮食短缺过,远征军的保障是重中之重,联邦政府唯恐远征军饿肚子,各种补给满格供应,一个冬天过后,远征军官兵个个都胖了不少。
此时再看曾经横扫欧洲的德军,齐宁内心深处突然有种荒谬感。
帝国必须再一次沿着古代条顿武士的道路进军,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,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——
德国人到底又得到了什么?
即便在这个过程中,德国人得到了一些东西,终究还是要失去。
距离齐宁最近的一名德军,年龄看上去多半未成年,脸颊没有德国人常见的大胡子,稀疏的绒毛略显青葱。
他跪在地上,满脸泪痕,紧闭双眼,嘴里反复念叨着什么。
齐宁只会一些简单的德语,听不清对方在说什么,不过齐宁能够清楚的感受到对方的恐惧。
恐惧就对了,齐宁希望每一个德国人都能记住恐惧的感觉,这样未来再有人想发动战争时,就会想想战争的后果。
战争之神进化到坦克大决战时代,依然是主宰战场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。
南部非洲炮兵历史悠久,上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发挥了重要作用,两次世界大战期间,南部非洲步兵和装甲兵都曾大量裁撤,炮兵一直维持着相对较大的规模。
和上一次世界大战相比,南部非洲炮兵又有了长足进步,自行火炮的比例大大增加,火箭炮的列装,使炮兵的打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,传统意义上,在南部非洲,只要能用炮弹解决的问题,绝不用人命填充。
和南部非洲远征军相比,德军的火力打击能力下降严重,39年的德军,炮兵实力还是很强大的,在经过五年的血战之后,德军新组建的步兵师,甚至连炮兵团这个编制都已经取消,只剩下单纯的步兵。
凯塞林的手下并不算精锐,虽然全部是由德国人组成,不过却是在残阵基础上,加上没经过严格训练的老弱病残,匆忙组成的。
这些部队的战斗力也就可想而知。
军队内部有一个说法,叫老兵怕枪,新兵怕炮。
原因是老兵都知道,有经验的重机枪手,可以对步兵进行压制,或者是精确点杀,步兵在面对重机枪的时候,几乎没有反抗能力。
新兵对重机枪的威胁了解不够,反倒是火炮的威力更有威慑性,很多新兵在面对炮击的时候缺乏经验,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,伤亡自然也就直线上升。
向雷马根进攻的德军,大部分都是新兵。
远征军的炮击才刚刚开始,德军的进攻就陷入混乱,在失去坦克的保护后,德军完全无法组织有效进攻,草草收场。
远征军不仅装备数量众多的重炮,迫击炮和反坦克炮的数量同样很多,连高射机枪在面对进攻的时候都可以将枪口放平,当做重机枪使用,德军在面对经过十余天精心构筑,武装到牙齿的远征军阵地,根本无从下手。
所以齐宁就很惊讶,他根本没有得到开枪的机会,进攻的德军士兵甚至都没有进入齐宁的射程。
南部非洲远征军的火力搭配是很合理的,远距离有火炮,中距离有各种轻重机枪,轻装步兵也就只有在德军进入300米射程后,才有开枪的机会。
300米只是个大概数字,在这距离上,除非射击技术极其优秀的精确射手,才有机会精准命中,其他人就不用浪费子弹了,基本没什么作用。
齐宁的射击技术也不错,可是在300米的距离上把握也不大,突击步枪在200米之内效率比较高,300米的距离上,只有枪榴弹才能发挥作用。
远征军的枪榴弹也挺多,大部分是配发“超级左轮”的专业榴弹手,轻装步兵的步枪上,很少加挂榴弹发射器,这玩意儿在城市战中比较有用,野战用处不大。
“这就完了?”同样没得到机会的卡吉尔也失望,他也没想到德军居然一触即溃,没有丝毫韧性。
“要不然你还想怎么样呢——等德军冲上来,和他们大战三百回合?”齐宁收拾东西,准备回掩体。
正常情况下,德军在进攻失利后,接下来会对远征军阵地进行饱和炮击,然后再发起第二次进攻。
战争就是这样,其实很枯燥的,炮击之后是地面进攻,直到某一方撑不住为止。
防守方当然也不是一味被动挨打,十几天的时间,足够远征军布置完善的防御阵地。
一战期间的堑壕战,远征军就以出色的土木工程,最大程度减少伤亡。
经过二十多年的反复完善,南部非洲军队在土木工程这方面大幅进步,阵地不说固若金汤,该有的肯定有,防炮洞和散兵坑通过交通壕联系起来,轻重机枪火力点合理搭配,反坦克炮和协助防守的装甲车、坦克,战位也都经过特殊加固,德军想要攻破远征军的阵地,不付出巨大代价,很难如愿。
德国人确实机械古板,和齐宁想象中一样,炮击很快就开始。
这时候齐宁和卡吉尔,以及其他战友都已经躲进坚固的防炮洞内,等待炮击结束。
防炮洞是经过特别加固的,使用工程机械在地上挖一个十几米深的深坑,使用原木或者是钢架结构加固,上面覆盖厚达十米的土层,203毫米炮弹直接命中也安然无恙。
德军的炮击也没有持续太长时间,南部非洲炮兵很快就计算出德军炮兵所在的位置,然后进行反制。
战斗轰炸机也蜂拥而至,这么近的距离上,战略轰炸机派不上用场,“猎豹”反倒能最大程度发挥威力,德国人很鸡贼的把炮兵阵地布置在树林里,轰炸的效果并不好。
不过紧接着,蜂拥而至的“猎豹”就换了燃烧弹。
跟高爆弹相比,燃烧弹在特殊环境中效果显着,水火无情嘛,一堆燃烧弹扔下去,密林中的德军炮兵,根本来不及转移,统统付之一炬。
这里描述的很简略,百十个字一笔带过,实际上从炮击到反制,整个过程持续两个多小时,整个过程中德军又发起了第二次进攻。
跟第一次试探性进攻相比,德国人的第二次进攻总算有了改进。
这里要说一下雷马根镇周边的地形。
跟水网密布的荷兰差不多,雷马根镇位于来茵河畔,河道自然也是很发达的,整个雷马根镇,周围一共有三条河,虽然都不是什么大河,不过对德军的进攻也能形成有效制约,毕竟河道对于装甲部队来说,就是天然的反坦克战壕。
依靠这些河道,远征军的防守自然也就可以进行针对性布置,毕竟可供德军坦克通过的区域并不多,只要在重点区域布置足够数量的反坦克炮,就足以应对大多数情况下的进攻。
德国人还是很聪明的,在经过上一次的失败后,这一次很聪明的避开重点布防区域,使用炸药将河道炸平,沿河道发起进攻。
齐宁总算得到了开火的机会。
呯呯——呯呯呯——
齐宁打空了弹匣,换弹匣的时候来到预备射击位置,继续向进攻的德军开火。
凯塞林也知道情况紧急,随着时间推移,渡河的远征军数量会越来越多,收复雷马根的难度会越来越大。
所以德军一上来就全力以赴,几乎不计伤亡,全力进攻。
双方的阵地相距不远,德军在付出无数代价之后,总算将阵地推进到距离防线大约100米的地方。
这里也是极限了,距离再近一些,远征军的手榴弹就可以直接扔进德军阵地内,德国人现在连手榴弹都得省着用,冲锋枪的数量也不多。
说起冲锋枪,德军在1938年开始装备部队的MP38,绝对是个中翘楚。
MP38是德军为满足装甲部队和伞兵部队的需要,于1938年生产的,同年列装部队,因此得名。
跟俄罗斯的勃勃沙相比,MP38火力延续性略显不足,性能却更可靠,只是限于德军的后勤能力,MP38的数量略显不足,只生产了大约一百万支。
勃勃沙41年才开始装备俄罗斯军队,到现在已经生产出了400万支。
南部非洲的突击步枪,到目前为止更是生产了500万支以上,广泛装备各个战场的盟军部队,反响良好。
“装甲部队准备出击,做好战斗准备——”战壕里响起军官的命令和哨子声,步话机虽然已经广泛装备部队,哨子的生命力依然顽强。
齐宁换上一个新弹匣,随着军哨抽出刺刀,想了想又把刺刀塞回刀鞘,多半用不上。
德军的进攻步兵,不可能携带大量反坦克武器,所以要反攻,坦克肯定是最有效的武器,不用怀疑。
远征军的坦克数量众多,“狮”式和“虎”式是最先进的,“豹”式也并没有淘汰,在面对德国四号甚至五号坦克的时候,“豹”式也不并算落后。
齐宁运气不错,跟上了一辆“狮”式坦克,周围十几名远征军官兵,齐宁的军衔居然最高,于是就成为这个临时小分队的指挥官。
开战以来就被严格限制的“狮”式坦克如同勐虎出笼,向德军所在的战壕以无可匹敌的姿态碾压过去。
“狮”式在野外的最快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30公里,齐宁不得不提醒坦克手控制速度,才能勉强跟上。
百十米的距离,一脚油门都不用,感觉发动机都没热,“狮”式就已经冲进德军阵地。
“狮”式除了一门88毫米坦克炮之外,还装备了两挺12.7毫米机枪,其中一挺是同轴机枪,一挺是坦克顶部的高平两用机枪。
冲锋的时候,车长自然是不会冒着风险使用坦克顶部的机枪,同轴机枪大发雌威,一梭子扫过去几乎可以清理一条战壕,很多德军无路可逃,干脆扔掉步枪,跪在地上举手投降。
齐宁有底线,不会对已经投降的德军士兵开枪。
一直在齐宁身旁的卡吉尔杀红了眼,连续三枪将一名投降的德军士兵击倒,齐宁嘴角动了动,还是没说话。
被枪打死算是幸运的了。
不远处一辆“豹”式改装的喷火坦克,一条火焰,直接将数十名德军全部点燃,几十名远征军官兵端着枪围观,没有人开枪,更不会救火,就这么眼睁睁看着人在火海中挣扎哀嚎,直到一动不动,变成焦尸。
既然从军,就要有战死的觉悟。
从远征军开始反攻到德军崩溃,整个过程最多五分钟,感觉坦克手们还没有尽兴呢,战斗就已经结束。
某辆“虎”式坦克的坦克手,估计是杀红了眼,越过德军战壕,向正在溃败的德军衔尾追击。
伴随坦克进攻的步兵肯定要跟上,有些德军并没有丧失反抗能力,居然举枪向“虎”式坦克射击。
齐宁半跪在地上,精准点射,突击步枪的优点,这时候被发挥的淋漓尽致,30发子弹最少干掉了十个人,几乎没有射空。
只要没有停止进攻的命令,那就继续进攻。
出乎远征军官兵的意料之外,德军似乎根本没有预料到,远征军的反击,居然来的如此之快,所以出发点的德军毫无准备,在面对远征军坦克进攻的时候,严重缺乏有效应对手段,唯一能做的,似乎只剩下溃逃,以及投降。
齐宁跟着“狮”式坦克冲进德军营地,看着一片片跪地投降的德军,情绪略复杂。
2月底3月初的天气,虽然已经是春季,天气还是有点凉,尤其一早一晚,棉衣还是要穿的。
这些德军似乎没有足够的棉衣,很多人甚至把雨衣当外套在穿,有些德军甚至连钢盔都没有,戴的还是夏季常见的单帽。
明显能看得出,德军的素质也大不如前,很多德军士兵身体单薄,面容消瘦,给人感觉似乎是营养不良。
这也正常。
虽然德军在39、40年横扫欧洲,那已经是五年前的事了,从那之后盟军开始对德国进行严格封锁,这几年欧洲都在打仗,没人有心思种地养牛,德国从42年开始,已经实行严格的物资管制,粮食短缺很正常。
南部非洲从来没有粮食短缺过,远征军的保障是重中之重,联邦政府唯恐远征军饿肚子,各种补给满格供应,一个冬天过后,远征军官兵个个都胖了不少。
此时再看曾经横扫欧洲的德军,齐宁内心深处突然有种荒谬感。
帝国必须再一次沿着古代条顿武士的道路进军,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,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——
德国人到底又得到了什么?
即便在这个过程中,德国人得到了一些东西,终究还是要失去。
距离齐宁最近的一名德军,年龄看上去多半未成年,脸颊没有德国人常见的大胡子,稀疏的绒毛略显青葱。
他跪在地上,满脸泪痕,紧闭双眼,嘴里反复念叨着什么。
齐宁只会一些简单的德语,听不清对方在说什么,不过齐宁能够清楚的感受到对方的恐惧。
恐惧就对了,齐宁希望每一个德国人都能记住恐惧的感觉,这样未来再有人想发动战争时,就会想想战争的后果。